疝气知识
什么是疝气?


儿童腹股沟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80%在生后2~3个月时出现,也有迟至l~2岁才发生。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斜疝较常见,直疝罕见。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右侧多见。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或闭锁不全,生后2年约半数仍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使腹腔内容物(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
 
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和绞窄(疝内肠段的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而危机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小儿疝气务必尽早接受治疗!
 
成人腹股沟疝气篇
 
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生的、位于下腹部和大腿交界的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称为成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成人最常见的腹外疝,占腹外疝总数的85%左右。与小儿腹股沟疝相似,成人腹股沟疝也是男性远多于女性,男女患者的比例大致为12:1。分类上包括斜疝、直疝和股疝。当然从严格的解剖定义上来讲,腹股沟疝只包括斜疝和直疝,股疝发生位置在腹股沟区的下方,但从发病实质上都是腹横筋膜的薄弱,目前仍将股疝归类于广义的腹股沟疝(groin hernia)。
 
成人腹股沟疝的发生常常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成人腹股沟疝的发生是在先天薄弱因素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小儿脐疝篇
 
脐疝是肠管/大网膜等从脐孔脱出形成的腹壁疝,是一种先天性脐发育缺陷性疾病。在胚胎期,脐环下半部通过两根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出生后这些管道均闭塞而变成纤维条索。脐带脱落后脐部形成瘢痕与上诉结构形成索带相连。由于上述结构的存在使腹部肌肉和筋膜在脐环处留有缺损,在腹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如患儿呕吐、咳嗽、腹泻、便秘等肠管可通过薄弱区膨出而形成脐疝。
 
脐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
 
成人脐疝篇
 
发生于脐部的腹外疝统称为脐疝,根据疝的形态可分为脐正中疝和脐旁疝,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成人脐疝除了极少数是婴儿脐疝的持续和复发外,通常都是后天获得性的,多发生在中年以后,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3)。成人脐疝则以脐旁疝为主,其发病率也远低于婴儿脐疝。成人脐疝如不及时治疗,易发生嵌顿或绞窄。
 
腹内压增高和腹壁过度牵拉是成人脐疝发生的主要病因。脐孔是腹壁最薄、层次最单一的位置,由脐带脱落、脐环闭合后形成的类似瘢痕组织。成人脐疝多为脐环闭锁后,闭锁的脐环及周围的瘢痕组织受到持续的腹内压增高和腹壁过度牵拉,脐孔不能抵挡而形成局部缺损并逐渐扩大,最终腹腔内大网膜和肠管等通过缺损向体表突出,即形成成人脐疝。女性腹壁强度相对男性低,同时容易有妊娠导致腹壁过度牵张的情况,肥胖者腹内压相对较高,因此成年女性有多次妊娠或怀孕时子宫体积过大以及肥胖者,到了中年,脐疝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初发年龄多在35~50岁之间。此外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有大量腹水的患者,存在腹内压的持续增高,脐疝亦十分常见。
 
© 2000 All Rights Rserved 天津市聪慧天颐医疗科技发展中心
互联网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8—0013 津ICP备13003793号